三重脑理论

💡 极简洞见

将人类大脑分为本能脑(爬行脑)、情绪脑(猴子脑)和理智脑(思考脑)的一种说法,常被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,广泛用于心理学、自我提升和教育领域。

📌 来源

🗺️ 信息地图

这个理论最早由美国神经科学家保罗·麦克莱恩(Paul D. MacLean)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。他基于演化神经解剖学,将人脑分为三个层次,对应不同演化阶段:

  1. 爬行脑(Reptilian Brain):包括脑干、小脑、基底核等,负责基本生命维持和本能行为(如呼吸、心跳、领地意识、攻击性)。
  2. 边缘系统(Limbic System):又称“古哺乳动物脑”,包括杏仁核、海马体、下丘脑等,负责情绪、记忆和社会行为。
  3. 新皮层(Neocortex):尤其是前额叶皮层,负责高级认知功能,如语言、抽象思维、计划、自我意识等。

麦克莱恩认为,这三个部分是在进化中依次叠加形成的,因此被称为“三重脑”。

💬 我的想法

在《认知觉醒》中作者周岭就使用了三重脑理论,言及”理智脑“成熟最晚,力量最弱。理智脑就像是空降的年轻管理层,容易被情绪和本能脑两位资深人士架空。

明明有远见,却难以落地。想法与行动常常出现割裂,难达到预期结果。反过来还会因为情绪与本能的驱使,而将错误的行为 自我合理化。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觉醒,于是目标自然明确:让这位年轻的管理层建立威信,进而整合力量、用远见领导未来。

在《超级快速阅读》中作者克里斯蒂安·格吕宁也用三重脑理论来解释怎么做更快速更好的阅读学习。即:

  • 避免本能脑的生理应激性反应;
  • 阅读前让把握书籍整体框架,避免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;
  • 使用多维度的输入 (图画、语音、视频) 激活理智脑,加深记忆。

虽然‘三重脑’模型提供了一个简化的理解框架,但真实的大脑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动态网络,而非三个独立‘脑’的斗争。”三重脑理论已被现代神经科学视为过时模型。

现代神经科学的核心观点:大脑是一个高度互联、分布式、自适应的预测与控制系统;而非“模块堆叠”。

💡 启发与行动

  • 三重脑理论与捞钱之间的关系?
    如果是理智脑主导?能被捞钱?很难。为什么很难?理智脑主导会消费什么?是不是压根本已具足,无需很多消费?
    本能脑与情绪脑,易冲动,很容易就消费。
  • 上半身、下半身经济:上本身经济可对应情绪脑,各种情绪消费。下半身经济对应本能脑,性欲等
  • 大脑三层理论,对应的人性也有三类别:三性:神性,人性,兽性。大脑与人性之间的关系?

🌐 关联知识网络

🔄 演化日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