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笔记:大脑的三重结构与成长的本质

总结

这篇文章是阅读《认知觉醒》第一小节 P9~P15 时的一个整理总结,以及产生的若干想法。行文脉络是:三重脑的简单模型 用模型解释现象原因 自然引出提升理智脑的主题。

详情

一、三重脑模型

可见于 三重脑理论

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次性设计完成,而是历经亿万年进化“层层叠加”的结果。从内到外,我们的大脑由三部分构成:

  1. 本能脑(爬行脑)

    • 出现于约 3.6 亿年前,源于爬行动物的进化。
    • 功能:快速反应、趋利避害,靠本能生存(战斗、逃跑、繁殖)。
    • 特点:无情感、无理智,只关注当下生存。如蛇、鳄鱼等动物仍以此为主导。
  2. 情绪脑(边缘系统 / 猴子脑)

    • 出现于约 2 亿年前,哺乳动物进化而来。
    • 功能:产生情绪(恐惧、喜悦、依恋等),增强环境适应力与社会联结。
    • 情绪是生存工具,帮助趋利避害、建立关系。
  3. 理智脑(新皮层 / 思考脑)

    • 仅出现于约 250 万年前,真正成熟不过 20 万年。
    • 功能:语言、逻辑、抽象思维、规划未来、创造文明。
    • 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能力,但力量最弱。

关键认知:我们不是“一个大脑”,而是三个不同年代、不同功能、不同力量的大脑模块共同运作的复合体。


二、”无能“的理智脑

典型现象:

  • 明知读书重要,却刷手机停不下来;
  • 明知锻炼有益,跑两天就放弃;
  • 明知要事优先,却总被推延不开始……

我们的大脑似乎仍停留在“原始生存模式”,而世界已进入信息文明时代。

  • 远古逻辑:节省能量、即时满足、逃避危险、及时行乐——这是保命所需。
  • 现代社会:需要延迟满足、长期投入、主动学习、克服惰性——这与本能相悖。

以下两种天性以及四种具体原因使得理智脑在日常决策中,常常“失权”,沦落为本能与情绪的”话事人“。于是,想法与行动之间的鸿沟犹如天堑,难以跨越。

两大默认天性:

  1. 避难趋易:逃避困难,停留在舒适区;
  2. 急于求成:渴望立刻见效,缺乏耐心。
原因说明
1. 年代悬殊若本能脑是 100 岁老人,情绪脑是 55 岁中年人,理智脑只是个不满 1 岁的婴儿——力量天然不对等。
2. 成熟时间晚本能脑 2 岁成熟,情绪脑 12 岁,理智脑要到 22 岁左右才基本成熟。人生前 20 年心智不成熟,情有可原。
3. 神经元占比低大脑 860 亿神经元中,80% 属于本能脑和情绪脑,掌控力更强。紧急时血液优先供给内层脑,理智脑易“断电”。
4. 运行速度慢、耗能高本能/情绪脑运行速度高达 1100 万次/秒,近乎自动化;理智脑仅 40 次/秒,且极其耗能,思考=高能耗行为。

结果:大多数决策并非来自理性思考,而是被本能和情绪驱动。我们以为在“做选择”,其实是在“合理化”自己的冲动。见 自我合理化


三、整合三重力量,而非对抗天性

很多人鼓吹自律,试图用“意志力”硬扛本能,大多结局痛苦不堪、半途而废。一方面是理智脑太过孱弱,另一方面理想化的自律应该是乐在其中,而非是反人性的摧残。

让理智脑成为“领导者”,而非“执行者”。

比喻:大脑是一家公司。

  • 本能脑 = 资深老员工(经验丰富,但保守)
  • 情绪脑 = 中年骨干(有干劲,重感受)
  • 理智脑 = 年轻经理(有远见卓识,但无威信)

经理不该亲自干活,也不该开除员工,而是:

  • 学习知识,提升认知;
  • 制定策略,巧妙激励;
  • 引导两位“老员工”心甘情愿地去执行。

成长公式:
成长 = 觉醒理智 + 理解本能 + 驱动情绪


四、保持理智

目标具体措施对应大脑模块
提升元认知写技术反思日记、做代码复盘理智脑
构建知识体系系统学习 CS 基础、建立个人 Wiki理智脑
减少本能干扰静音模式、设定“无通知时段”抑制本能脑
利用即时反馈拆任务 + 打勾、看 GitHub 绿格驱动情绪脑
形成正循环定期输出博客/视频作品理智 + 情绪协同
自动化脚本脚本化重复操作、配置开发环境模板解放理智脑资源

五、避免理智脑过载

  • 过度思考 → 完美主义拖延
  • 不断学习新技术 → 知识焦虑
  • 自我批评太严苛 → 精神内耗

这是因为理智脑失控——它试图控制一切,反而带来不好的结果。

推荐做法:

  • 给理智脑设定“决策权限”:比如“只负责规划决策,不参与细节实现”。
  • 构建第二大脑、使用自动化脚本、笔记模板完成重复性的工作,让精力专注在真正需要创造性思考的地方。见 读《打造第二大脑》
  • 每天留出“非理性时间”:散步、听音乐、放空——让情绪脑和本能脑恢复平衡。

参考

  • 《认知觉醒》第一小节 P9~P15

关联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