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萍事件

事件详情

2024 年 4 月 13 日至 15 日,第六届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选赛举行,赛程持续 48 小时,采用开卷考试形式。

造神开始

6 月 13 日,阿里巴巴公布全球数学竞赛决赛入围名单,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姜萍以第 12 名的成绩晋级,其指导老师王闰秋(江苏大学)位列第 125 名。同日,阿里巴巴发布对姜萍的专访视频,涟水中专亦发布喜报。

6 月 14 日,姜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自己的梦想是考入浙江大学;王闰秋则称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,高度评价姜萍的数学能力。

6 月 15 日,江苏淮安涟水县一处广场的户外大屏开始轮播姜萍入围决赛的喜报;多所高校纷纷向姜萍抛出橄榄枝;其中考成绩(621 分)也被媒体曝光。

6 月 16 日,姜萍的邻居、村民陆续发声,称姜萍姐妹懂事孝顺,选择就读职高是希望掌握一技之长、便于就业,其姐姐当时在奶茶店打工;姜萍母亲表示女儿正在专心备考。同日,有企业代表登门道贺并送上慰问金,称赞姜萍父亲“好福气”。

质疑出现

6 月 17 日,方舟子率先质疑姜萍成绩的真实性,引发广泛讨论;随后,多位数学界人士(包括北大教授)亦公开表达疑虑。

同日,王闰秋接受央视采访,坦言决赛难度远高于预赛,并呼吁公众少贴“天才少女”标签,给予姜萍一个安静的环境,让她专注比赛本身。

发展

6 月 22 日,姜萍与王闰秋参加决赛。阿里巴巴表示,决赛成绩将于 8 月公布。

6 月 27 日,涟水县教育体育局回应称,网传姜萍月考数学 83 分的截图属实,其预赛使用的是借来的电脑。

6 月 28 日,网友进一步质疑姜萍比赛成绩的真实性,建议彻查王闰秋是否曾借用姜萍账号参赛;涟水县相关部门回应称“正在调查办理”。

质疑增多

此后,姜萍彻底淡出公众视野。有传言称她已被“保护起来”,专心学业,但决赛成绩迟迟未公布。

8 月至 9 月,质疑声持续发酵。北大硕士赵斌公开发文,从专业角度分析“姜萍的成绩与实际能力明显不匹配”,却遭到部分网友反驳,指责其“酸葡萄心理”“学历歧视”。支持与质疑双方陷入激烈争论,但始终未获官方回应。

9 月,网络传出姜萍疑似已退学,其老家亦因躲避舆论而“人去楼空”。

官方介入,启动调查

  • 10 月 8 日,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发布声明,称“已收到多起关于姜萍预赛成绩的质疑,决定启动专项调查”,并暂停其决赛资格。调查内容包括答卷真实性、考场纪律执行情况,以及是否存在外部协助等。
  • 10 月中旬,组委会联合姜萍所在学校及当地教育部门成立调查组,调取预赛期间的线上监考录像(要求开启摄像头)、姜萍答题设备的后台操作数据,并比对相关培训机构模拟题的发布时间线等证据。

调查结果,成绩作废

  • 11 月 3 日,阿里巴巴正式公布决赛成绩,并同步发布《2024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有关情况说明》(详见 达摩院官网),确认姜萍与王闰秋在预选赛中违反了“禁止与他人讨论”的竞赛规则。
  • 同日,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发布通报,对王闰秋予以诫勉谈话,并取消其本年度评先评优资格。

我的想法

之所以有单独的笔记记录姜萍事件,以下原因:

  • 贝叶斯更新 笔记输出时,自然联想到的现实示例
  • 姜萍事件中,戏剧冲突足够,暴露的问题与槽点相当多,很多意思,有必要写一下引以为戒。
    • 教育制度:应试教育高分政策是有埋没学生个人天赋的可能的。偏科就是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。
    • 乌合之众:人从众,然而群体使人盲目。
    • 媒体:追逐流量的角色,并没有那么权威。
    • 流量经济、人为造神:通过对热点要素的叠加,人为制神。
    • 竞赛规则:规则本身不完善,防的住君子难防有心人。德不配位,玩的太大早晚出事。
    • 自我思考与批判能力
      • 不对炒作的事件浪费过多的精力,没必要,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
    • 真相重要吗?真相似乎不重要,过程暴露的问题,相当耐人寻味。
      • 大众被有意煽动卷入热点漩涡,开局炒作恨不得天下皆知,然而事情的真相却遮遮掩掩。若非有心,连个结果都不知道……
  • 在事件中,我本人的一些判断也随着各种各样的言语声音不断摇摆,由此可见,我也是个墙头草,判断时做不到理智与客观,尚有情绪。
    • 人类易受外在输入信息的蛊惑,需警惕信息来源。(可信任来源的稀缺性,信息渠道的交叉验证)
    • 信息太少做出决策不可靠,信息过载导致决策疲劳。不要非黑即白,使用贝叶斯更新在模糊概率中接近真相。
    • 承认自己的无知性,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。
  • 基于此事,警醒自己,一手信息>二手信息。官方信息>民间谣传。另,所谓一手信息,所谓官方信息也是草台班子,好那么一点但不多,尽信则不如全然没有!

关联更新